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肝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增加与血管生成活性、肿瘤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
之前,索拉非尼是唯一一种能够在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中表现出生存获益的系统性VEGF靶向治疗。然而,索拉非尼的中位总生存期(OS)和至进展时间(TTP)分别仅为〜1年和〜4个月,其不良事件(包括严重的皮肤毒性)更需要频繁减少给药剂量或中断给药。因此,对于晚期HCC患者,迫切需要新的治疗药物。包括舒尼替尼、brivanib和linifanib在内的几种药物的3期试验未能证实在晚期HCC患者中有治疗获益。
乐伐替尼(Lenvatinib、Lenvanix、仑伐替尼、Lenvima)已获得批准用于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剂量为24 mg,每日一次(QD)。在肝细胞癌(HCC)中使用乐伐替尼的1期研究显示,Child Pugh(CP)A级肝功能HCC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2 mg QD。
一项2期研究评估了乐伐替尼在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在这项单臂、开放性多中心研究(NCT00946153)中,患者在28天周期内每日口服12mg乐伐替尼(12mg QD)直至疾病进展、不可接受的毒性或撤回知情同意。如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允许乐伐替尼暂停给药和减少剂量(至8、4mg QD)。剂量一旦减少,就不可再次增加剂量。如果患者恢复时间>2周,则停用研究药物。
总体而言,研究期间,共46名患者入组,在日本和韩国的14个中心接受了乐伐替尼治疗。所有患者均纳入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经IRRC/mRECIST评估,中位至进展时间(TTP)为7.4个月(95%CI:5.5-9.4)。研究者评估中位TTP为12.8个月(95%CI:7.2-14.7)。17名患者(37%)获得部分缓解,19名患者(41%)疾病稳定≥8周,IRRC评估的疾病控制率DCR为78%(表2)。中位总生存期OS为18.7个月(95%CI:12.7-25.1)。
经IRRC评估,80%的患者中靶病变肿瘤减少。分析表明,以下各亚组均可维持乐伐替尼临床活性:肿瘤状态(有无肝外扩散或门静脉侵犯)、肝炎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接受既往化疗与否或甲胎蛋白水平(AFP;<200 ng/mL或≥200ng/mL)。
尽管亚组分析表明,无论基线AFP水平如何,中位TTP均类似,但与较高的患者相比,AFP水平较低的患者OS较长(分别为23.5和13.3个月)。因此,本研究中观察到的长中位OS可能是由基线AFP水平较低的患者推动,因为AFP水平高与肝细胞癌(HCC)死亡率增加有关。其他风险因素包括肝外扩散和HBV。在这项研究中,甚至在这类预后不良的患者中也观察到了乐伐替尼活性。
乐伐替尼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和平均治疗持续时间分别为7.3和9.0个月。所有46名患者均至少出现一次不良事件AE。最常见的任何级别的AE是高血压(76%),PPES(65%),食欲减退(61%)和蛋白尿(61%)。严重AE(SAE)的发生率为48%,最常报告的SAE是肝性脑病(11%,5例患者),但所有5例患者出现便秘,3例出现脱水,均为肝性脑病的已知风险因素。可通过剂量调整以及便秘和脱水对症治疗来管理这些事件。没有报告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
总体而言,可以通过剂量调整来控制AE。34名患者(74%)由于AE需要减少乐伐替尼剂量。10名患者(22%)因毒性而停药。导致停药的AE最常报告的是蛋白尿(11%)。在开始使用乐伐替尼后30天,22名患者(48%)出现导致停药或剂量减少的AE。
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中,乐伐替尼12-mg QD显示了其临床活性,毒性可接受,但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需要早期剂量调整。
美国FDA已批准乐伐替尼(Lenvatinib、Lenvanix、仑伐替尼、Lenvima)作为无法切除的肝细胞癌(HCC)一线疗法。这是在乐伐替尼获批治疗甲状腺癌和肾癌之后的最新适应症。了解更多关于乐伐替尼(Lenvanix)的信息,请咨询医伴旅。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整理于FDA说明书、DRUGS及网络,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医伴旅立场,亦不代表医伴旅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页面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主治医师,本站只做信息展示,不销售药品。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FDA更新于2022年3月1日,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21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