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替拉韦是HIV治疗和预防的重要药物,在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同时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该药物在治疗HIV-1感染时常见副作用包括疲劳、头痛、胃肠道症状等,而用于暴露前预防(PrEP)时则以头痛、腹泻等为主。了解这些副作用的缓解方法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至关重要。
卡替拉韦的不良反应谱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严重程度和发生率因个体差异而异。
疲劳(发生率最高)、头痛、腹泻和恶心是最常见的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异常梦境、焦虑和失眠也较常见。腹部不适、腹胀和乏力等体质性症状可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超敏反应(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虽罕见但危及生命,肝毒性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和黄疸。抑郁障碍在既往精神疾病史者中风险增高,可能出现自杀意念。这些严重反应发生率通常<1%,但需高度警惕。
卡替拉韦的副作用谱较广,及时识别有助于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针对卡替拉韦的不同副作用,可采取分级管理策略,从生活方式调整到医疗干预。
头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影响肾功能)。腹泻患者建议使用蒙脱石散,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恶心呕吐时可给予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严重者考虑调整服药时间至睡前。
出现超敏反应应立即永久停药并急诊处理。肝毒性患者需停药并保肝治疗,定期监测肝功能。抑郁症状需精神科评估,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皮肤反应(如皮疹)可使用抗组胺药,严重者需皮肤科会诊。
用药前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和合并用药。治疗初期建议小剂量开始,逐步增量。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和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至少2L),避免酒精和肝毒性药物。
科学管理卡替拉韦的副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耐受性,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获益。
规范使用卡替拉韦需严格遵循剂量方案和监测要求,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HIV-1治疗:30mg卡替拉韦+25mg利匹韦林每日一次随餐服用,至少28天后转为注射剂。PrEP:30mg每日一次,可空腹或餐后服用。漏服时应立即补服,但禁止双倍剂量。
轻中度肝肾功能损害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C级)禁用。妊娠期慎用,哺乳期应避免母乳喂养。≥65岁老年患者需谨慎,因合并症可能增多。
治疗前必须确认HIV状态(PrEP需阴性)。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和情绪变化。出现黄疸、持续头痛或抑郁症状立即评估。PrEP用药期间每3个月复查HIV状态。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方案,并动态监测药物副作用。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更新于2025年4月,FDA说明书网址: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212887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