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达尼布(Nintedanib)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于2014年在美国首次获批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尼达尼布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延缓疾病进展的重要治疗选择。
尼达尼布是一种小分子多激酶抑制剂,可同时抑制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TKs),其作用靶点包括:
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和β。
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3。
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3。
4、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
尼达尼布图片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参考。
推荐剂量为每次150mg,每日两次,间隔约12小时。
与食物同服,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减少胃肠道不适。胶囊应整粒吞服,不可咀嚼或压碎,因其味苦且可能影响药效。
若出现不良反应,可考虑暂时降至100mg每日两次。治疗中断后再次给药时,可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步恢复至全剂量。若患者无法耐受100mg每日两次,则应永久停药。
开始治疗前需进行肝功能检测,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初始3个月每月一次,之后每3个月一次。
(1)腹泻:多发生在治疗初期。建议首次出现时即开始补液并使用止泻药。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考虑减量或暂停用药。
(2)恶心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4%和12%,可建议患者分次进食、避免油腻食物,必要时使用止吐药。
约14%的患者出现肝酶升高,多数为轻微且可逆,应中断治疗或减量、永久停药。
腹痛(15%)、食欲下降(11%)、体重减轻(10%)、头痛(8%)、高血压(5%)等,少数患者报告甲状腺功能减退(1.1%)。
(1)动脉血栓事件:如心肌梗死(发生率1.5%),尤其在高心血管风险患者中需警惕。
(2)出血风险:机制与VEGFR抑制有关,发生率为10%,。
(3)胃肠道穿孔:罕见(0.3%),但后果严重,近期腹部手术患者需谨慎使用。
目前尼达尼布无绝对禁忌症,但以下情况需极度谨慎或避免使用:
(1)中重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B或C级)患者不建议使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尼达尼布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性,育龄女性需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3)严重肾功能不全(CrCl<30mL/min)或终末期肾病患者缺乏安全数据。
(1)P-gp与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红霉素,会升高尼达尼布血药浓度,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2)P-gp与CYP3A4诱导剂:如利福平、卡马西平、圣约翰草,会降低其浓度,影响疗效,应避免合用。
(3)抗凝药物: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密切监测。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更新于2024年10月11日,FDA说明书网址: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205832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