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公司的研发之作——依普利酮(Eplerenone)这款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的新型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采用对醛固酮的选择性拆除其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排泄的调节作用手段,从而明显的降低了血压,对心衰的轻微的减轻症状均有所起到作用。
依普利酮(Eplerenone)可显著降低了致死性和非致死性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尤以卒中和心肌梗死为最),对降低了高血压所致的主要死亡和不良的终末事件具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对其多项的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的充分的证明都表明了其对降低高血压具有明显的疗效。
依普利酮(Eplerenone)适用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降低 的症状性心力衰竭稳定成年患者的生存率。
图片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参考。
依普利酮(Eplerenone)通过每日的50mg的连续用药,通常在4周的时间内就可以初步的见到较好的疗效。
治疗前、首周内、治疗1个月后(或剂量调整后)需检测血钾,此后定期复查。
依普利酮(Eplerenone)与中度CYP3A抑制剂、ARB或NSAIDs联用时,需在用药后3-7天内复查血钾及血肌酐。
初始剂量:每日25mg。
剂量调整:可根据实际的疗效适当地将其增至每日两次25mg的最大剂量。
25mg片剂:黄红色菱形双凸薄膜衣片,一面刻有“E”,另一面刻有“25”。
50mg片剂:黄红色菱形双凸薄膜衣片,一面刻有“E”,另一面刻有“50”。
依普利酮(Eplerenone)禁用于以下情况:
(1)治疗开始时血钾>5.5mEq/L;
(2)肌酐清除率≤30mL/min;
(3)联用强效CYP3A抑制剂(如酮康唑、伊曲康唑、奈法唑酮、托拉米星、克拉霉素、利托那韦、奈非那韦)。
依普利酮(Eplerenone)禁用于合并以下情况的高血压治疗:
(1)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
(2)男性血肌酐>2.0mg/dL或女性>1.8mg/dL;
(3)肌酐清除率<50mL/min;
(4)联用补钾剂或保钾利尿剂(如阿米洛利、螺内酯、氨苯蝶啶)。
尤其是肾功能不全、存在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或同时服用了阿利地肽类(ARB)、非甾体抗炎(NSAIDs)等或中度的CYP3A的抑制剂的患者其出血的风险更大。
需通过患者筛选和监测降低风险。治疗期间应持续监测血钾水平直至药效稳定。若血钾为5.5-5.9mEq/L,可调整剂量后继续治疗(剂量减少可降低血钾)。
当与中度的CYP3A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均需根据个体的药代动力学调整其用量。
高钾血症。
依普利酮(Eplerenone)代谢主要依赖CYP3A酶。禁止与强效CYP3A抑制剂联用。
初始剂量:25mg每日一次。
剂量调整:对于血压的控制都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患者,我们均可将其剂量增至每日两次25mg。
联用ARB时高钾血症风险增加,需密切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尤其老年等肾功能受损患者。
未开展依普利酮(Eplerenone)与锂剂的相互作用研究。但在将利尿剂与锂剂的联合应用中,我们也曾发现了几起锂的中毒案例,因此在此类的药物联合应用时都需要对患者的血锂水平的动态监测。
未开展依普利酮(Eplerenone)与NSAIDs的相互作用研究。但其他保钾抗高血压药联用NSAIDs可能:
部分患者降压效果降低;
肾功能受损者出现严重高钾血症。
建议:联用时监测血压及血钾水平。
现有妊娠期使用依普利酮的病例报告数据不足,无法确定依普利酮(Eplerenone)与重大出生缺陷、流产或不良母婴结局的关联性。
(1)高血压孕妇: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早产及出血风险增加;胎儿可能出现生长受限或宫内死亡。需严密监测。
(2)心衰孕妇:早产风险升高,妊娠期心输出量增加可能导致心功能恶化,需警惕病情失代偿。
无人类数据证实依普利酮(Eplerenone)是否经乳汁分泌或影响婴儿。但大鼠实验显示药物可进入乳汁,推测人类可能类似。
男性生育力:大鼠实验显示,暴露量达人类治疗剂量17倍时可降低生育力,但未评估可逆性。
(1)通过对304例4-16岁儿童的10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给予100mg/日的结果表明其对降低儿童的血压均无明显的效果。
(2)心衰方面儿科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高血压:临床试验中23%患者≥65岁,4%≥75岁。
尽管从安全性上来说对年轻人都无明显的差别,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肌酐的清除率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可能使得某些对肾脏的刺激较大的药物更容易引起高钾血症。
目前尚无依普利酮(Eplerenone)人体过量病例报告。
(1)低血压:需采取支持性治疗。
(2)高钾血症:启动标准治疗方案(依普利酮(Eplerenone)无法通过血液透析清除,但可被活性炭广泛吸附)。
依普利酮(Eplerenone)主要经细胞色素P450 (CYP) 3A4代谢清除,消除半衰期为3至6小时。2天内达稳态。食物不影响其吸收。CYP3A抑制剂(例如酮康唑、沙奎那韦)会增加依普利酮的血药浓度。
依普利酮(Eplerenone)口服后约1.5至2小时才可达人体的平均血浆峰浓度。食物不影响其吸收。口服100毫克片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9%。25毫克至100毫克剂量范围内,血浆峰浓度(Cmax )和曲线下面积(AUC)与剂量成正比,而100毫克以上剂量范围内,血浆峰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与剂量成反比。随药物的连续或重复给药后2天左右即可达稳定的血药浓度。
依普利酮(Eplerenone)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50%,主要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稳态表观分布容积为42-90L。依普利酮不优先与红细胞结合。
依普利酮(Eplerenone)代谢主要通过CYP3A4进行。在人体血浆中尚未发现依普利酮的活性代谢物。
不到5%的依普利酮(Eplerenone)剂量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尿液和粪便排出。单次口服放射性标记药物后,约32%的剂量经粪便排出,约67%经尿液排出。依普利酮的消除半衰期约为3至6小时。表观血浆清除率约为10升/小时。
储存温度为25°C(77°F);允许温度波动至15°C–30°C(59°F–86°F)。
参考资料: https://www.drugs.com/pro/eplerenone.html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