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非尼酮最早于2008年在日本获批上市,2011年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2014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
非尼酮适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治疗。
吡非尼酮图片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参考。
开始治疗前需进行肝功能检查。
维持剂量:801毫克,每日3次(总剂量2,403毫克/日)。
按照既定的调配的用药方案,每日都应在进餐时随餐口服,定时定量的服用药物,切不可随意改变或错过服药时间,以免影响到用药的效果。
第1至7天:267毫克,每日3次(总剂量801毫克/日)。
第8至14天:534毫克,每日3次(总剂量1,602毫克/日)。
第15天及以后:801毫克,每日3次(总剂量2,403毫克/日)。
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2,403毫克。
漏服处理:不可同时补服双倍剂量,每日不超过3次。
中断≥14天:重新按2周滴定方案调整。
中断<14天:恢复至中断前剂量。
严重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光敏性皮疹、严重皮肤反应):
临时减量或停药;
确诊严重皮肤反应时永久停药。
ALT/AST>3但≤5倍正常值上限(无症状):
停用干扰药物,密切监测;
可维持原剂量或减量/停药,待肝功能恢复后重新滴定。
ALT/AST>3但≤5倍正常值上限(有症状):
永久停药,不可再次使用。
ALT/AST>5倍正常值上限:
永久停药,不可再次使用。
强效CYP1A2抑制剂(如氟伏沙明):减至267毫克,每日3次(801毫克/日)。
中效CYP1A2抑制剂(如环丙沙星750毫克bid):减至534毫克,每日3次(1,602毫克/日)。
推荐文章:吡非尼酮(Esbriet)用法用量
吡非尼酮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其上市以来已有多例非严重至严重的DILI病例的报告,甚至出现了几例致命性的严重肝损伤的个案。
治疗前需检查肝功能(ALT、AST和胆红素);
前6个月每月检查一次,之后每3个月一次,临床需要时随时检查;
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尿色加深或黄疸等症状时需立即检查肝功能。
肝功能异常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停药。
在III期研究中,吡非尼酮2,403毫克/日组的光敏反应发生率(9%)高于安慰剂组(1%),多数发生在治疗前6个月。
预防措施:
1.避免或减少阳光(包括日光灯)暴露;
2.使用防晒霜(SPF50或更高);
3.穿着防护衣物;
4.避免已知引起光敏性的合并用药。
严重光敏反应或皮疹时可能需要减量或停药。
其上市后不少报告都指吡非尼酮可能引起的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SCAR),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等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的药物反应(DRESS)。
不难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吡非尼酮组的临床研究中均出现了恶心、腹泻、消化不良、呕吐、胃食管反流病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对临床的应用价值大大降低。
导致减量或停药的最常见(>2%)胃肠道事件为恶心、腹泻、呕吐和消化不良。但尤其是在治疗的初期(尤其是前3个月的发病率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的发生也逐渐的减少。
由于个体的胃肠道各异,对所用药物的代谢、吸收、分布、作用等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对所用药物的剂量往往也需要根据个体的胃肠道的具体情况相应地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治疗作用。
肝功能异常与药物性肝损伤、光敏反应或皮疹、严重皮肤不良反应、胃肠道疾病。
推荐文章:吡非尼酮(Esbriet)不良反应
吡非尼酮主要通过CYP1A2(70-80%)代谢,其他CYP同工酶(包括CYP2C9、2C19、2D6和2E1)贡献较小。
其与依诺沙星等其他强效的CYP1A2抑制剂的联用都将使其所致的吡非尼酮的暴露量大大增加。
应在使用吡非尼酮前停用强效抑制剂,并在治疗期间避免联用。
若强效抑制剂是唯一可选药物,建议减少吡非尼酮剂量,并监测不良反应,必要时停药。
吡非尼酮与环丙沙星(中效CYP1A2抑制剂)联用会中度增加吡非尼酮暴露量。
若无法避免750毫克每日两次的环丙沙星,需减少吡非尼酮剂量。
使用250或500毫克每日一次的环丙沙星时需密切监测患者。
对CYP1A2及吡非尼酮代谢相关其他同工酶(CYP2C9、2C19、2D6、2E1)均有中/强抑制作用的药物,应在治疗前停用并避免联用。
吡非尼酮与CYP1A2诱导剂联用可能降低吡非尼酮暴露量,导致疗效丧失。
应在治疗前停用强效诱导剂,并避免联用。
目前关于吡非尼酮在孕妇中使用的数据不足,无法评估其与重大出生缺陷和流产相关的风险。
在美国普通人群中,临床确认妊娠的重大出生缺陷和流产的估计背景风险分别为2%至4%和15%至20%。
目前尚无关于吡非尼酮存在于人乳、对母乳喂养婴儿的影响或对乳汁生产的影响的信息。
哺乳期间缺乏临床数据,无法明确评估吡非尼酮对哺乳期婴儿的风险。
应权衡母乳喂养的发育和健康益处与母亲对吡非尼酮的临床需求,以及吡非尼酮或潜在母体状况对母乳喂养儿童的潜在不良影响。
吡非尼酮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在临床研究中接受吡非尼酮的受试者中,714例(67%)为65岁及以上,231例(22%)为75岁及以上。
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的安全性或有效性无总体差异。无需根据年龄调整吡非尼酮剂量。
但对ChildPughA级至B级的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慎用。根据患者的实际反应情况,对其监测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对其所处的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或予以停用吡非尼酮等。
尚未研究吡非尼酮在严重肝功能损害(ChildPughC级)患者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
但由于其对肝脏的代谢激活较大,对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应慎用或不宜使用吡非尼酮。
吡非尼酮应谨慎用于轻度(CLcr50至80mL/min)、中度(CLcr30至50mL/min)或重度(CLcr小于30mL/min)肾功能损害患者。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应及时监测,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对其剂量的调整或停用吡非尼酮均应慎之又慎。
尚未研究吡非尼酮在需要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不建议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患者使用吡非尼酮。
吸烟的个体却可能因其对吡非尼酮的代谢的加速而降低了其对体内的暴露量,从而可能对其所产生的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尽量提高治疗的疗效,患者在入吡非尼酮的治疗前应先戒烟,并在治疗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吸烟
参考资料: https://www.drugs.com/pro/pirfenidone.html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