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的重要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本文将从药物常见副作用、科学缓解方法以及正确储存方式三个方面,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全面的用药指导,帮助减轻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反应。
利妥昔单抗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反应,了解这些反应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
首次输注时常见发热、寒战、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和呼吸困难。这些反应多发生在输注开始后的30-120分钟内,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药物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等骨髓抑制表现,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血细胞减少通常在用药后1-2周出现,可持续数月。
由于B细胞耗竭,患者易发生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特别是乙肝病毒再激活和肺孢子菌肺炎需要特别警惕。
认识这些副作用表现是实施有效干预的前提条件。
针对不同副作用采取针对性措施,可显著提高治疗耐受性。
输注前30分钟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预处理。出现反应时立即减慢输注速度,严重者暂停输注并给予肾上腺素和静脉补液支持。后续治疗可采用分级加速输注方案。
定期监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低于1×10⁹/L时考虑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减少患者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必要时输注血小板。贫血患者可补充铁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治疗前完成乙肝筛查,携带者需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建议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非活疫苗)。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复方新诺明预防肺孢子菌肺炎,阿昔洛韦预防疱疹病毒感染。
科学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副作用影响。
规范的储存条件对维持药物稳定性至关重要。
原包装直立存放于2-8℃冰箱,避免冷冻和阳光直射。定期检查冰箱温度,确保稳定在指定范围。运输时使用专业冷链设备,配备温度监测装置。
稀释后的溶液在2-8℃下保存不超过24小时,室温保存不超过12小时。输液前检查溶液澄清度,出现浑浊或沉淀立即废弃。使用专用输液器,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
家用冰箱需设置药品专用区域,远离冷冻室和门架。配备独立温度计,每日记录温度变化。开封后剩余药液不得再次使用,按医疗废弃物规范处理。
利妥昔单抗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上市,并拥有多款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已进入中国医保,覆盖特定适应症,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可及性。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FDA更新于2021年12月的说明书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103705
[ 免责声明 ] 以上内容整理于FDA说明书、DRUGS及网络,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医伴旅立场,亦不代表医伴旅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页面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主治医师,本站只做信息展示,不销售药品。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