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管生成是实体瘤生长、进展和转移的必要条件,肾细胞癌(RCC)为血管生成高度活跃的实体瘤代表。因此新血管生成是肾细胞癌(RCC)治疗的重要靶点。
血管生成信号传导途径的抑制剂,可用作RCC治疗药物。两种最常用的代表是多激酶抑制剂(MKI)乐伐替尼(Lenvatinib、Lenvanix、乐卫玛、仑伐替尼、Lenvima)和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
这两类药物已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广泛研究。结果证实,单药依维莫司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依维莫司和乐伐替尼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RC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因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将乐伐替尼和依维莫司联合用于治疗转移性RCC(mRCC)。无论先前的抗血管生成疗法如何,依维莫司还适用于疾病进展期间mRCC的治疗。
乐伐替尼和依维莫司可用作mRCC的二线治疗。单独使用乐伐替尼其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活性不足以治疗mRCC,可以通过与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组合来增强其活性。在RCC小鼠移植瘤研究中,乐伐替尼和依维莫司组合比单药更能抑制人内皮细胞生长、微管形成、VEGF信号传导和肿瘤生长。
批准用于mRCC的一线和二线治疗的mTOR抑制剂是依维莫司和替西罗莫司。仅推荐预后不良的患者使用mTOR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2009年3月,美国FDA批准依维莫司作为一线治疗失败时晚期RCC的二线治疗。特别地,如果使用VEGF靶向药物一线治疗失败,依维莫司可用于mRCC患者的二线治疗。证据表明,在一线治疗失败后,依维莫司的中位PFS与安慰剂相比改善约2个月;但作为一线治疗与安慰剂相比没有显示出治疗效果。
依维莫司和乐伐替尼组合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一项多中心II期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依维莫司和乐伐替尼组合的中位PFS为14.6个月,而依维莫司作为二线单药治疗为5.5个月(HR:0.40;95%CI:0.24-0.68;p=0.0005)。回顾性盲法评估发现,与单独接受依维莫司治疗相比,接受乐伐替尼和依维莫司联合治疗的患者PFS显著改善。I期试验探讨了使用乐伐替尼和依维莫司联合治疗mRCC作为二线治疗的效果。最大耐受剂量(MTD)是每天18mg乐伐替尼/5mg依维莫司。部分反应率为30%(95%CI:11.9-54.3%)。中位PFS为330天(95%CI:157-446天)。6个月PFS率为72.1%(95%CI:48.8-95.4%),12个月PFS率为49.5%(95%CI:22.7-76.2%)。
然而,这两种药物都有不良反应。美国FDA列出了依维莫司和乐伐替尼联合治疗的各种不良事件(AE):高血压,恶心和呕吐,食欲降低,体重减轻,胃肠道问题(如腹泻或腹痛),呼吸困难,咳嗽,口腔炎,蛋白尿,出血事件,关节和肌肉疼痛,疲劳,水肿和皮疹。
高血压是依维莫司和乐伐替尼联合治疗的常见不良事件(43%),而单用依维莫司治疗的患者中有10%、单用乐伐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有48%发生高血压。因此,FDA将高血压标为乐伐替尼的不良事件,建议在乐伐替尼治疗前控制血压,在发生3级高血压时停用乐伐替尼。
高血压细分为不同等级。3级高血压对患者构成严重威胁。联合治疗组有29%的患者收缩压≥160mmHg,21%的患者舒张压≥100mmHg(2级高血压)。联合治疗组患者中有13%发生3级高血压,而单用依维莫司治疗的患者中有2%发生3级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II期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先前VEGF单药治疗失败的mRCC患者中,联用乐伐替尼和依维莫司为14.6个月,单用依维莫司为5.5个月,PFS显著改善,(HR 0.40;CI:0.24-0.68)。研究组中,OS没有显著差异。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整理于FDA说明书、DRUGS及网络,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医伴旅立场,亦不代表医伴旅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页面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主治医师,本站只做信息展示,不销售药品。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FDA更新于2022年3月1日,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21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