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苯二氯乙烷是一款用于治疗无法手术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皮质增生以及肿瘤所致的皮质醇增多症的靶向药物,在临床治疗上比较常见,是很多癌症患者的救命稻草。
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肿瘤有多大的效果?
研究者随机纳入了 304 例晚期肾上腺皮质癌患者,受试者接受氯苯二氯乙烷联合依托泊苷(第 2 至 4 天,剂量为 100 mg 每平米体表面积),阿霉素(每 1 天,40 mg 每平米体表面积),以及顺铂(第 3 至 4 天,剂量为 40 mg 每平米体表面积)治疗,每 4 周为一周期或者氯苯二氯乙烷联合链唑霉素(链脲霉素)(每周期的 1 至 5 天,剂量为 1 g;其它周期的第 1 天,剂量为 2 g)每 3 周为一周期。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接受选择性二线疗法继续治疗,主要研究指标为总体生存期。
研究者发现,在一线治疗中,EDP–氯苯二氯乙烷治疗组与链唑霉素 - 氯苯二氯乙烷治疗组相比,前者反应率得到显著性提高 (23.2% vs. 9.2%, P<0.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有所延长(5.0 月 VS.2.1 月;危害比,0.55; 95% 置信区间 [CI], 0.43 至 0.69; P<0.001);总体生存期无显著性组间差异(14.8 月 VS.12.0 月,危害比,0.79; 95% CI, 0.61 至 1.02; P=0.07)。对于接受选择性二线治 疗的 185 例患者,EDP–氯苯二氯乙烷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5.6 月,链唑霉素 - 氯苯二氯乙烷治疗组则为 2.2 月。接受 EDP- 氯苯二氯乙烷一线治疗且拒绝选择性二线治疗的患者比链唑霉素 - 氯苯二氯乙烷治疗组有更佳的总体生存期(17.1 月 VS.4.7 月),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没有显著性的组间差异。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作为一线治疗策略,EDP- 氯苯二氯乙烷治疗组与链唑霉素 - 氯苯二氯乙烷治疗组相比,前者的反应率及无进展生存期均有显著性的优越性,两组间的毒性反应事件发生率相似,但总体生存期并无显著性的组间差异。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