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需要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勿据此作任何治疗决策。
特立氟胺适用于治疗成人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MS),包括临床孤立综合征、复发缓解型疾病和活动性继发进展型疾病。
推荐剂量为7mg或14mg,每日一次。
口服给药,特立氟胺可与食物同服或不同服。
(1)、在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6个月内,需获取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后,至少每月监测一次ALT水平,持续六个月。
(2)、在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6个月内,需获取全血细胞计数(CBC),后续监测应基于感染的体征和症状进行。
(3)、在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应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感染血液检测对患者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
(4)、在有生育潜力的女性中,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需排除妊娠。
(5)、在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及之后定期检查血压。
特立氟胺片有7mg和14mg片剂可供选择。
(1)、7mg片剂为淡蓝色至pastelblue(粉蓝色)的六边形薄膜衣片,一侧刻有“L”,另一侧刻有“597”。每片含7mg特立氟胺。
(2)、14mg片剂为淡蓝色至pastelblue(粉蓝色)的五边形薄膜衣片,一侧刻有“L”,另一侧刻有“598”。每片含14mg特立氟胺。
尚无特立氟胺过量或中毒的人体经验。健康受试者每日服用特立氟胺70mg长达14天耐受良好。
如果发生临床显著的过量或中毒,推荐使用考来烯胺或活性炭以加速消除。
图片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参考。
特立氟胺禁忌用于以下情况:
1、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
2、孕妇及未使用有效避孕措施的育龄女性,特立氟胺可能造成胎儿损害。
3、对特立氟胺、来氟米特或特立氟胺片中任何非活性成分有超敏反应史的患者,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和严重皮肤反应。
4、禁止与来氟米特联合用药。
既往有急性或慢性肝病,或开始治疗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于正常值上限(ULN)两倍的患者,通常不应接受特立氟胺片治疗。特立氟胺片禁用于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
在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6个月内获取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后,至少每月监测一次ALT水平,持续六个月。当特立氟胺片与其他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同时给药时,考虑进行额外监测。
如果怀疑肝损伤由特立氟胺片引起,应停用特立氟胺片并开始加速消除程序,并每周监测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如果因发现其他可能原因而认为特立氟胺片引起的肝损伤可能性不大,可考虑重新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
特立氟胺用于孕妇可能引起胎儿损害,特立氟胺禁用于孕妇及未使用有效避孕措施的育龄女性。在有生育潜力的女性中,开始特立氟胺治疗前需排除妊娠。
建议有生育潜力的女性,在特立氟胺片治疗期间,以及特立氟胺片治疗后的加速药物消除程序期间使用有效避孕措施。
如果女性在服用特立氟胺片期间怀孕,应停止特立氟胺片治疗,告知患者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并进行加速药物消除程序,以达到血浆特立氟胺浓度低于0.02mg/L。
特立氟胺从血浆中消除缓慢,如果不进行加速消除程序,平均需要8个月才能达到血浆浓度低于0.02mg/L,但由于个体药物清除率的差异,有时可能长达2年。在停用特立氟胺片后的任何时间均可使用加速消除程序。可通过以下任一程序加速消除:
(1)、服用考来烯胺,每次8克,每8小时一次,持续11天。如果每次8克、每日三次的考来烯胺耐受不良,可使用每次4克、每日三次的考来烯胺。
(2)、服用口服活性炭粉,每次50克,每12小时一次,持续11天。
如果任一消除程序耐受不良,治疗天数无需连续,除非需要快速降低特立氟胺血浆浓度。
在11天结束时,两种方案均成功加速了特立氟胺的消除,导致特立氟胺血浆浓度下降超过98%。
使用加速消除程序可能导致疾病活动恢复,如果患者此前对特立氟胺片治疗有反应。
在上市后监测中已有特立氟胺片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报告,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50,000/mm³的罕见病例。在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6个月内获取全血细胞计数(CBC),后续监测应基于提示骨髓抑制的体征和症状进行。
不建议将特立氟胺片用于患有严重免疫缺陷、骨髓疾病或严重感染的患者。
在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应使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对患者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尚未在结核病筛查阳性的患者中研究特立氟胺片,特立氟胺片在潜伏性结核感染个体中的安全性未知。对于结核病筛查呈阳性的患者,应在特立氟胺片治疗前按标准医疗实践进行治疗。
尚无关于接种活疫苗在服用特立氟胺片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数据。不建议接种活疫苗。在考虑停用特立氟胺片后接种活疫苗时,应考虑特立氟胺片的半衰期较长。
使用某些免疫抑制药物会增加恶性肿瘤的风险,特别是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特立氟胺片具有免疫抑制潜力。在特立氟胺片临床试验中,未报告恶性肿瘤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但需要更大规模和更长期的研究来确定特立氟胺片是否会增加恶性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风险。
特立氟胺片可引起过敏反应和严重过敏反应,体征和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荨麻疹以及血管性水肿(包括嘴唇、眼睛、喉咙和舌头)。
告知患者过敏反应和血管性水肿的体征和症状。
包括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和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
告知患者可能预示严重皮肤反应的体征和症状。指示患者出现这些体征和症状时应立即停用特立氟胺片并立即就医。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也称为多器官超敏反应,曾发生于使用特立氟胺片的患者。如果出现此类体征或症状,应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停用特立氟胺片。确定了体征或症状的其他病因,并立即开始加速消除程序。在此类情况下,不应再次接触特立氟胺。
年龄大于60岁、合用神经毒性药物和糖尿病可能会增加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如果服用特立氟胺片的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病变一致的症状,例如双手或双脚双侧麻木或刺痛,考虑停用特立氟胺片治疗并进行加速消除程序。
在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及之后定期检查血压。特立氟胺片治疗期间应适当管理高血压。
使用来氟米特治疗期间已有间质性肺病和既往间质性肺病恶化的报告。间质性肺病可能是致命的,并且可能在治疗期间的任何时间急性发生,临床表现多样。
新出现或恶化的肺部症状,如咳嗽和呼吸困难,伴或不伴发热,可能是停止治疗和进行进一步调查(如适用)的原因。如果需要停药,考虑启动加速消除程序。
特立氟胺片未获批准用于儿科患者,如果怀疑胰腺炎,应停用特立氟胺并开始加速消除程序。
尚未评估特立氟胺片与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抗肿瘤或免疫抑制疗法联合用药的情况。特立氟胺片与其他免疫调节疗法联合给药长达一年的安全性研究,未发现任何特定的安全性问题。这些联合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长期安全性尚未确定。
在任何决定从特立氟胺片转换为另一种已知具有血液学抑制潜力的药物的情况下,鉴于两种化合物的全身暴露会有重叠,建议监测血液学毒性。
使用加速消除程序可能会降低此风险,但也可能导致疾病活动恢复,如果患者此前对特立氟胺片治疗有反应。
(1)、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症。
(2)、胃肠道疾病:胰腺炎、结肠炎。
(3)、肝胆疾病:药物性肝损伤。
(4)、免疫系统疾病:超敏反应,部分反应严重,如过敏反应和血管性水肿。
(5)、呼吸系统、胸部和纵隔疾病:间质性肺病。
(6)、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严重皮肤反应,包括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银屑病或银屑病加重(包括脓疱型银屑病和指甲银屑病);指甲疾病。
特立氟胺是体内CYP2C8的抑制剂。在服用特立氟胺片的患者中,经CYP2C8代谢的药物(例如紫杉醇、吡格列酮、瑞格列奈、罗格列酮)的暴露量可能会增加。监测这些患者并根据需要调整经CYP2C8代谢的合用药物剂量。
特立氟胺与华法林联合用药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因为特立氟胺片可能使INR峰值降低约25%。
特立氟胺可能会增加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的全身暴露量。应考虑与特立氟胺片合用的避孕药类型或剂量。
特立氟胺可能是体内CYP1A2的弱诱导剂。在服用特立氟胺片的患者中,经CYP1A2代谢的药物(例如阿洛司琼、度洛西汀、茶碱、替扎尼定)的暴露量可能会减少。监测这些患者并根据需要调整经CYP1A2代谢的合用药物剂量。
特立氟胺抑制体内OAT3的活性,在服用特立氟胺的患者中,作为OAT3底物的药物(例如头孢克洛、西咪替丁、环丙沙星、青霉素G、酮洛芬、呋塞米、甲氨蝶呤、齐多夫定)的暴露量可能会增加。监测这些患者并根据需要调整作为OAT3底物的合用药物剂量。
特立氟胺抑制体内BCRP和OATP1B1/1B3的活性。对于服用特立氟胺片的患者,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不应超过每天一次10mg。
对于BCRP的其他底物(例如米托蒽醌)和OATP家族的药物(例如甲氨蝶呤、利福平),尤其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例如阿托伐他汀、那格列奈、普伐他汀、瑞格列奈和辛伐他汀),考虑减少这些药物的剂量,并在患者服用特立氟胺片期间密切监测药物暴露增加的体征和症状。
特立氟胺片禁用于孕妇及未使用有效避孕措施的育龄女性,因为根据动物数据,其具有潜在的胎儿伤害风险。
尚无关于特立氟胺在人类乳汁中存在、对母乳喂养婴儿的影响或对乳汁生产影响的数据。单次口服剂量后在大鼠乳汁中检测到特立氟胺。由于特立氟胺对母乳喂养婴儿存在潜在不良反应,女性在特立氟胺片治疗期间不应母乳喂养。
在有生育潜力的女性中,开始特立氟胺片治疗前需排除妊娠。建议女性如果在治疗期间发生或怀疑妊娠,立即通知其医疗保健提供者。
有生育潜力的女性在服用特立氟胺片期间应使用有效避孕措施。如果停用特立氟胺片,应继续使用避孕措施,直至验证血浆特立氟胺浓度低于0.02mg/L(0.02mcg/mL,根据动物数据,预期该水平具有最小胎儿风险)。
希望怀孕的有生育潜力的女性应停用特立氟胺片并接受加速消除程序。应使用有效避孕措施,直至验证血浆特立氟胺浓度低于0.02mg/L(0.02mcg/mL)。
在人类精液中检测到特立氟胺。尚未进行专门评估男性介导的胎儿毒性风险的动物研究。为尽量减少任何可能的风险,不希望生育孩子的男性及其女性伴侣应使用有效避孕措施。希望生育孩子的男性应停用特立氟胺,接受加速消除程序,等待验证血浆特立氟胺浓度低于0.02mg/L(0.02mcg/mL)。
尚未确定儿科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特立氟胺的临床研究未包括65岁以上的患者。
轻度至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尚未评估特立氟胺在严重肝功能损害中的药代动力学。
特立氟胺片禁用于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
轻度、中度和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特立氟胺是一种具有抗炎特性的免疫调节剂,可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一种参与从头嘧啶合成的线粒体酶)。
特立氟胺在多发性硬化症中发挥治疗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涉及减少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活化淋巴细胞的数量。
口服特立氟胺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的中位时间在给药后1至4小时之间。食物对特立氟胺的药代动力学没有临床相关影响。
特立氟胺广泛与血浆蛋白结合(>99%),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单次静脉注射(IV)给药后分布容积为11L。
特立氟胺是血浆中检测到的主要循环部分。特立氟胺次要代谢物的主要生物转化途径是水解,氧化是次要途径。次要途径涉及氧化、N-乙酰化和硫酸盐结合。
特立氟胺主要通过未变化药物的直接胆汁排泄以及代谢物的肾脏排泄来消除。超过21天,60.1%的给药剂量通过粪便(37.5%)和尿液(22.6%)排泄。在使用考来烯胺进行加速消除程序后,额外回收了23.1%(主要在粪便中)。单次静脉给药后,特立氟胺的总清除率为30.5mL/h。
轻度和中度肝功能损害对特立氟胺的药代动力学没有影响。尚未评估特立氟胺在严重肝功能损害中的药代动力学。
严重肾功能损害对特立氟胺的药代动力学没有影响。
在群体分析中,女性特立氟胺的清除率比男性低23%。
由于临床试验中自认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亚洲人或其他种族的患者数量较少,无法充分评估种族对特立氟胺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储存于25°C(77°F),允许在15°C至30°C(59°至86°F)之间偏移。
参考资料: https://www.drugs.com/monograph/teriflunomide.html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