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药品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遇新包装上市可能存在上新滞后,请以实物为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吡非尼酮是一种具有抗纤维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新型口服小分子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该药物由罗氏集团(Roche Group)开发,1997年日本盐野义制药获得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开发权,2002年InterMune公司获得除上述地区外的全球开发权。
吡非尼酮最早于2008年在日本获批上市(商品名:Pirespa),2011年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2014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商品名:Esbriet)。在中国,吡非尼酮胶囊(商品名:艾思瑞)于2011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并于2017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吡非尼酮的上市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随着中国IPF发病人数的增加,吡非尼酮的市场需求也在稳步增长。
吡非尼酮(ESBRIET®)是一种口服吡啶酮类抗纤维化药物,通过抑制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氧化应激及调控炎症通路,从而减缓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肺功能的下降,改善生活质量。
吡非尼酮(ESBRIET®)以胶囊和薄膜衣片两种剂型提供,于2014年首次获美国FDA批准,2023年2月更新了用法用量及安全性信息。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点击屏幕右下方对话框,医伴旅客服人员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
通用名称:吡非尼酮
商品名称:ESBRIET®
具体分子靶点尚不明确,但其通过多通路抗纤维化机制发挥作用。
适应症:用于轻度至重度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治疗。
适应人群: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成人IPF患者。
胶囊:267 mg/粒,白色至类白色硬明胶胶囊,印有“PFD 267 mg”字样。
薄膜衣片:267 mg(黄色椭圆形片)和801 mg(棕色椭圆形片),双凸面,刻有“PFD”标识。
活性成分:吡非尼酮
非活性成分:
胶囊:微晶纤维素、聚维酮、硬脂酸镁;二氧化钛、氢氧化铵等。
薄膜衣片:微晶纤维素、无水胶体二氧化硅、聚维酮、硬脂酸镁等。
初始滴定后,维持剂量为801 mg/次,每日三次(总日剂量2403 mg),需与食物同服。
第1-7天:267 mg/次,每日三次;
第8-14天:534 mg/次,每日三次;
第15天起:801 mg/次,每日三次。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肝酶升高、皮疹),需暂停用药、减量或永久停药。
恶心、皮疹、腹痛、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疲劳、头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眩晕、呕吐、胃食管反流病、鼻窦炎、失眠、体重下降、关节痛。
肝毒性:需定期监测ALT/AST,若升高至>3×ULN需停药;
皮肤反应:光敏性皮炎、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及全身症状(DRESS);
胃肠道穿孔:罕见但需警惕严重腹痛。
肝功能监测:治疗前及首6个月每月检测肝功能,此后每3个月复查;
光敏防护:避免日晒,使用SPF≥50防晒霜,穿防晒衣物;
皮肤反应处理:出现水疱、黏膜溃疡或发热需立即停药并评估;
吸烟影响:吸烟降低药效,建议治疗前戒烟。
轻度至中度损害:慎用,需密切监测;
重度损害:禁用。
轻度至重度损害:慎用,需调整剂量;
终末期肾病(需透析):禁用。
动物实验显示生殖毒性,妊娠期禁用;哺乳期需暂停用药或停止哺乳。
对吡非尼酮或辅料过敏者禁用;
重度肝损害、终末期肾病需透析者禁用;
妊娠期女性禁用。
CYP1A2抑制剂(如氟伏沙明、环丙沙星):显著增加血药浓度,需避免联用或调整剂量;
CYP1A2诱导剂(如卡马西平、利福平):降低疗效,需避免联用。
最大耐受剂量为4005 mg/日。过量时以支持治疗为主,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吸收: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恶心和眩晕,但生物利用度降低;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58%;
代谢:主要通过CYP1A2代谢,生成5-羧基吡非尼酮等活性代谢物;
排泄:80%经尿液排出,消除半衰期约3小时。
温度:25℃(15-30℃短期可耐受);
包装:原包装密封保存,避免潮湿,置于儿童不可触及处。
罗氏集团(Roche Group)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整理于FDA、DRUGS、网络,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医伴旅立场,亦不代表医伴旅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页面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主治医师,本站只做信息展示,不销售药品。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FDA更新于2024年04月12日的说明书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21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