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图片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参考。
苯达莫司汀由的研发公司为美国cephalon(美国塞隆)公司。苯达莫司汀最早在德国上市。随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批准了苯达莫司汀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苯达莫司汀在国内的上市情况也较为积极,也已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目前已经列入我国的医保范围。
盐酸苯达莫司汀是一种双功能烷化剂类药物,具有嘌呤类似物苯并咪唑环结构,通过形成DNA链间交联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对静止期和分裂期细胞均具有活性。该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通用名称:盐酸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 hydrochloride
商品名称:存达、Treanda
作用机制:通过烷化作用形成DNA链间交联,导致细胞凋亡。
代谢途径:主要经CYP1A2代谢为低活性代谢物M3和M4。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适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相对于除苯丁酸氮芥以外的其他一线疗法尚未确立。
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适用于治疗在利妥昔单抗或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期间或6个月内进展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规格:100mg*1瓶/盒。
性状:白色至类白色冻干粉末,复溶后为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溶液。
活性成分:盐酸苯达莫司汀。
辅料:甘露醇(USP)。
推荐剂量:100mg/m²,静脉输注30分钟,28天周期的第1和第2天给药,最多6个周期。
剂量调整:
血液学毒性(≥3级):剂量降至50mg/m²(第1和第2天);若再次发生≥3级毒性,降至25mg/m²。
非血液学毒性(临床显著≥3级):剂量降至50mg/m²。
治疗延迟:出现4级血液学毒性或临床显著≥2级非血液学毒性时,延迟治疗直至恢复。
推荐剂量:120mg/m²,静脉输注60分钟,21天周期的第1和第2天给药,最多8个周期。
剂量调整:
血液学毒性(4级):剂量降至90mg/m²;若再次发生4级毒性,降至60mg/m²。
非血液学毒性(≥3级):剂量降至90mg/m²;若再次发生≥3级毒性,降至60mg/m²。
治疗延迟:同CLL。
每100mg粉末用20mL无菌注射用水复溶,浓度为5mg/mL。
进一步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2.5%葡萄糖/0.45%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500mL,终浓度为0.2–0.6mg/mL。
复溶后30分钟内转移至输液袋,室温下3小时内或冷藏(2–8°C)24小时内使用。
高风险患者治疗初期建议使用别嘌呤醇预防。
具体您可以阅读苯达莫司汀完整用法用量信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推荐文章:苯达莫司汀的用法用量。
常见非血液学反应(≥15%):
CLL:发热、恶心、呕吐。
NHL:恶心、疲劳、呕吐、腹泻、发热、便秘、食欲减退、咳嗽、头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皮疹、口腔炎。
常见血液学异常(≥15%):淋巴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
严重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感染、输液反应、肿瘤溶解综合征、皮肤反应、其他恶性肿瘤。
具体您可以阅读苯达莫司汀完整副作用信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推荐文章:苯达莫司汀的副作用。
密切监测血细胞计数,必要时延迟治疗或调整剂量。ANC≥1×10⁹/L、血小板≥75×10⁹/L方可开始下一周期治疗。
监测发热及其他感染迹象,及时治疗。
严重过敏反应罕见,多发生于后续周期。出现严重反应立即停药,轻度反应可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退热药或皮质激素。
高危患者需监测血生化、维持水化、使用别嘌呤醇。
严重或进展性皮肤反应需停药。
有报道发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等,关联性未明确。
可能致胎儿损害,育龄人群需采取避孕措施。
【孕妇】可能致胎儿损害,禁用。
【哺乳期女性】是否经乳汁排泄未知,建议停药或停止哺乳。
【具有生殖潜力的男性和女性】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需有效避孕。
【儿童使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未确立。
【老年人使用】与年轻患者相比无显著安全性差异。
【肾功能损害】CrCL<40mL/min禁用;轻中度损害慎用。
【肝功能损害】中度(AST/ALT2.5–10×ULN,总胆红素1.5–3×ULN)或重度(总胆红素>3×ULN)禁用;轻度损害慎用。
对苯达莫司汀或甘露醇过敏者禁用。
CYP1A2抑制剂(如氟伏沙明、环丙沙星):可能增加苯达莫司汀血药浓度,降低活性代谢物浓度。
CYP1A2诱导剂(如奥美拉唑、吸烟):可能降低苯达莫司汀血药浓度,增加活性代谢物浓度。
转运蛋白:P-糖蛋白、BCRP等可能影响其分布,但临床意义未明确。
其他药物:苯达莫司汀不抑制或诱导主要CYP酶。
最大单次剂量报道为280mg/m²,可出现心电图异常(QT延长、窦性心动过速等)。无特异性解毒剂,需支持治疗并监测血常规及心电图。
分布:蛋白结合率94–96%,表观分布容积约25L。
代谢:主要经水解和CYP1A2代谢,活性代谢物M3、M4浓度较低。
消除:清除率约700mL/min,终末半衰期约40分钟,无显著蓄积。
特殊人群:年龄、性别对药代动力学无显著影响;日本人群暴露量可能较高。
原包装避光保存,温度不超过25°C(允许短期至30°C)。
复溶后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美国cephaloninc(美国塞隆)
参考资料:FDA说明书更新于2008年10月,FDA说明书网址: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022249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