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预后不良。研究数据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如果早期发现手术可以治愈,但复发率高达70%至75%,5年总生存率低至5%至10%。不可切除性/晚期ICC的标准一线治疗包括吉西他滨和铂类化疗,中位总生存期(OS)约为1年。除一线外尚未建立标准疗法,并且针对该疾病还没有批准靶向疗法。二线使用其他方案如含氟嘧啶或紫杉烷治疗方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2.8个月,中位OS为7.5个月。
卡博替尼(Cabozantinib,Cometriq,Cabozanib,Cabometyx,XL184)是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剂,其靶点包括VEGFR2(半抑制浓度,0.035 nM)和MET(半抑制浓度,1.3 nM)。由于VEGF/VEGFR2和HGF/MET途径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这两种受体的双重抑制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进行了分析MET抑制在胆管癌中作用的第一项2期临床研究,在晚期难治性胆管癌患者中评估了卡博替尼。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卡博替尼(每日口服60 mg)的PFS。
患者特征
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19名患者入组,并接受了至少1剂卡博替尼治疗。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7岁。53%的患者之前接受过一种疗法后进展,47%的患者之前接受过两种疗法后进展。
患者接受中位2个周期(范围,1-10个周期)的治疗。由于不良事件,分别有11名患者(57.9%)和1名患者(5.3%)剂量减少至40和20 mg。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为57天(范围8-278天)。在分析时,所有19名患者均已停止卡博替尼治疗:11名患者因放射学进展,5名因为根据RECIST标准判断临床进展且疾病稳定,2名因为不良事件,1名死亡。
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是3级肠外瘘和3级胃肠穿孔。肠外瘘患者停药后恢复并继续接受后续治疗。胃肠穿孔患者在3周后去世。患者腹膜转移进展,因腹痛住院,3天后死亡。研究人员认为死亡事件发生的原因为疾病进展的并发症。
因进展退出研究后,16名患者中有6名(38%)接受了进一步的系统治疗,包括:5-氟尿嘧啶/亚叶酸(n=1),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奥沙利铂(n=2),厄洛替尼(n=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MPDL280A(临床试验,n=1),干细胞激酶抑制剂BBI503(临床试验,n=1)。
安全性
较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任何级别)是:疲劳(74%),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74%),血小板减少症(63%),其中大多数是1级或2级。
可能与VEGF抑制有关并且归因于治疗的不良事件包括:疲劳(74%),高血压(37%),腹泻(26%),粘膜炎(37%),手足综合征(21%),轻微出血(5%)。
89%的患者报告3级和4级不良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高胆红素血症(5%),鼻出血(5%),肠穿孔(5%),肠外瘘(5%),高血压(11%)。
没有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也没有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
疗效
在16周,12名患者未能保持疾病控制,判定无法满足进入第2阶段的标准,该研究终止。
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8个月(95%置信区间,1.6-5.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5.2个月(95%置信区间,2.7-10.5个月)。没有观察到客观反应。在16周时5名患者(26%)病情稳定。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整理于FDA说明书、DRUGS及网络,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医伴旅立场,亦不代表医伴旅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页面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主治医师,本站只做信息展示,不销售药品。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FDA更新于2025年03月26日的说明书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20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