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CML(慢性白血病)已批准了五种药物,包括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药物包括达沙替尼(Sprycel),尼洛替尼(Tasigna)和博舒替尼(Bosulif)。这些药品对CML治疗都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就拿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格列卫)为例,现在已有四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用于治疗慢性白血病。经临床试验表明,二代药物的疗效远胜一代药物。在一项随机三期临床试验五年的分析表明,达沙替尼(dasatinib)的治疗效果比伊马替尼(imatinib)更好。
在一项三期随机试验中,科学家分别对CML患者使用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以测试药物效果。在两个尼洛替尼的实验小组中,有超过50%的患者产生了缓解症状,但伊马替尼组的患者缓解率仅为31%。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尽管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在CML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者也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副作用合理选择用药。举个例子,针对高血糖患者医生应选择不会引起高血糖加重的TKI药物。
在TKI改变了慢性白血病治疗方式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无法避免的药物副作用。医学博士Neil P. Shah说道,“人们往往会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伴随一生,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药物的副作用都相对较小。”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血液学和肿瘤学系医学教授Shah在接受《靶向与肿瘤》采访时,讨论了CML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TKI的引入。 他还谈到了肿瘤学家和患者在慢性白血病治疗领域都面临的一些挑战。
那么CML治疗还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我们已经有五种有效针对CML的药物,而且对于部分患者的耐药性也有了很好的处理方法。但我们仍面临一些挑战: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甚至部分患者服用药物既不会有治疗效果,但却会有药物副作用。因此我们仍需要研究针对CML的新疗法。此外,人们越来越关注药物的长期作用。有些研究发现药物会引起血管药物残留会提升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因此我们也呼吁不要扩大治疗数量了,我们应更关注如何使患者达到“治愈”。
我们也在研究为什么有些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可完全治愈,而另一半的患者的白血病会再次复发。随着二代TKI的引入,我们预测将有50%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治愈,问题是如何处理剩余的50%患者。对于无法治愈的患者,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也在实验室中尝试了其他疗法辅之靶向药物治疗。目前此类实验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临床实验还在止步状态。
我们逐渐认识到,我们要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保证女性患者生育的健康。在CML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均可活到人类正常寿命。但是化疗药物给年轻女性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尽可能的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也保证女性健康的生育,让患者的宝宝享有健康生活的权利。
TKI是如何改变慢性白血病的治疗方向的呢?
TKI的的出现对于慢性白血病的治疗无疑是革命性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耐受剂量。我们最终追求的是白血病的彻底治愈和中断治疗。20年前,此类药物刚刚进入测试阶段,科学家们就意识到白血病患者的深度治愈和彻底治愈十分重要,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某一天,竟有25%的患者可达彻底治愈。
仍有一部分患者担心化疗药物的带来的长期影响,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毒性都是可以缓解的。就拿一个患者和比他大几十年的患者作比较,大龄患者的毒性残留物基本为0。
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而言,如何使用TKI治疗呢?
其实医生对于患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的治疗还是有把握的,大多数TKI药物基本没有用药禁忌。但是部分药物会引起高血糖,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那么建议患者在服用TKI药物时,和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有些患者的肺部功能障碍,但是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肺部积液,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多加小心。当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一些生活方式,大多数的药物均为每日服用一次,但也有一些药物需要在患者禁食才能发挥作用。可能部分患者并不能接受禁食。
对于慢性白血病复发的一些建议。
关于患者复发的定义,就是在患者在服用药物的同时,病情并无缓解反而加重了才能叫做复发。多数情况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停止TKI用药,并且有一些药物会干扰TKI的代谢水平,比如诱导细胞色素P450 3A4。部分药物甚至会导致转录物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液学复发。
如果患者真的对TKI存在的抗药性,那么就需要进行BRC-ABL基因突变测试了。基因测试可以确定患者治疗方向的优先级,如果是一般的基因突变,那么可选用的药物也很多。但如果是 T315I 突变,那么患者就只能使用普纳替尼(ponatinib/Iclusig )了。
纵观CML的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慢性白血病已经不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了,其中C即英文中chronic(长期的,慢性的)的意思。科学的进步使得CML的治愈率越来越高。对CML患者,抗癌更像是一场生命的长征,道阻且长。我们仍对未来的癌症科学研究充满希望。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