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全球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约1.7亿人。据最新信息,因为有了更好地筛查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全世界丙型肝炎患者数量已经下降到7000万人。
慢性HCV感染易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与慢性HCV感染相关的最常见死亡原因。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慢性HCV感染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不仅影响肝脏,也影响人体其他器官。近四分之三的患者在确诊慢性HCV感染之前就可以观察到肝外表现。2型糖尿病是慢性HCV感染最常见的肝外表现之一。此外,HCV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且与心血管疾病有关。HCV感染不仅增加肝病死亡率,还增加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
治疗慢性HCV感染,主要目标是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使患者体内丙型肝炎病毒消失。SVR与肝病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降低相关。最近,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慢性HCV感染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用至少2-3种直接抗病毒药物组合,患者的应答率非常高。
HCV感染患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较高,2型糖尿病发展的风险也较高。HC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速的关联是众所周知的。此外,慢性HCV感染还通过直接病理途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i)慢性全身性炎症,(ii)慢性内皮损伤,(iii)动脉壁的直接感染。2型糖尿病再加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速,增加心脑血管风险。目前仍不清楚低脂蛋白血症是否会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保护作用(见下图)。
丙型肝炎病毒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中国研究人员发表了8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其中7项研究的分析显示,与未感染的患者相比,HCV感染显著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aOR:1.76,95%CI:1.20-2.32)。
另有一项土耳其研究揭示了HCV血清阳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HCV血清阳性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OR:2.02;(95%CI:1.58-2.58,p<0.001)。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症状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卒中等。在对34项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中,所有患者随访冠状动脉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卒中;慢性HCV感染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OR:1.43;95%CI:1.21-1.68)。对22项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1.38;95%CI:1.10-1.73)。总之,慢性HCV感染会增加亚临床和临床显著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重要的是,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在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实现更好的空腹血糖和HbA1C控制。根据初步研究的结论,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可改善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实现SVR可降低心血管风险。这一事实是早期患者(包括肝纤维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及时治疗的另一个原因。
了解索非布韦(Sofosbuvir、MyHep、索磷布韦、Sovaldi)、达卡他韦(Daclatasvir、MyDekla、达拉他韦、Daklinza)、吉二代(Harvoni、MyHep LVIR、哈瓦尼)、吉三代(Epclusa、MyHep All、丙通沙)等直接抗病毒药物药物的更多相关信息,可以联系医伴旅。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