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发表的两项大型研究证实:经严格筛选的低风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肿瘤限于甲状腺内、无淋巴结转移或外侵证据),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无需常规接受放射性碘治疗。长期随访表明,此类患者仅通过规范随访即可获得与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相当的疗效,且未出现复发风险升高或生存率下降的情况。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指南升级
新证据推动国际诊疗指南(如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指南)将“低风险患者豁免放射性碘治疗”从弱推荐升级为强推荐。
减少过度治疗
全球每年约40万符合标准的患者可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碘治疗,降低医疗负担。
手术质量关键性
研究提示彻底的手术清除(尤其是淋巴结清扫)是保障疗效的基础,术后疗效未达标者需优先排查手术完整性。
患者受益与注意事项
减轻负担
避免放射性碘治疗可消除患者隔离住院、辐射暴露风险及多次往返医院的时间经济成本。
核心替代方案
术后需坚持严密随访,包括每6-12个月的颈部超声检查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检测,以早期识别复发迹象。
严格风险评估
“低风险”界定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术后病理、影像学等综合判断,存在淋巴结微转移或甲状腺外侵犯者不适用此方案。
未解问题与未来方向
对于存在1-5枚淋巴结微转移但被归类为低风险的患者,是否需放射性碘治疗仍存争议。未来研究将聚焦高危患者的强化治疗策略与低危群体的干预最小化,同时加强公众对“低风险癌”科学认知的教育。
豁免放射性碘治疗的前提是“严格符合低风险标准”和“规范随访”。患者需与医生充分沟通个体化方案,在保障疗效的同时提升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