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试验的综合数据表明,影响患者死亡率的不是ICD治疗本身,而是潜在的心律失常。MADIT II、MADIT- RISK、MADIT- CRT、MADIT- RIT和RAID试验数据表明,接受ICD治疗后患者死亡,主要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而不是ICD疗法本身的副作用。
在2年半的随访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2倍以上。但是,心率小于200次/分的ICD治疗不会导致更高的死亡风险。该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17日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网络版上。
“我们知道,在随后的随访中,接受ICD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会增加。”文章的第一作者、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医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Mehmet K. Aktas说:“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确定ICD本身是否会增加后续死亡风险,或者ICD治疗导致的心律失常是否会导致后续死亡风险。”
Aktas表示,他的团队根据ICD治疗类型(模型I)、接受ICD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模型II)、随访期间所有心律失常和治疗类型的综合评估(模型III)、以及与重复ICD治疗相关的风险增量(模型IV)分别评估了ICD治疗与随后死亡率的相关性。
试验包括了5516例患者。其中,1001名患者(18%)接受了适当的ICD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2.4年。与未接受ICD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适当ICD治疗的患者中男性较多,且大部分有房性心律失常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在模型I中,3年后,与未进行适当ICD治疗的患者相比,适当ICD治疗后的累计死亡概率为38% (P < .001)。模型II中,首次应用ICD治疗的患者中,室间隔≥200次/分或心室颤动的患者3年后的累计死亡率为27%,而未发生室间隔≥200次/分或心室颤动的患者的累计死亡率为10% (P < .001)。
模型III中,在快速室速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失败后进行电击后观察到死亡的风险最高(HR, 3.05),其次是VF的ICD治疗(HR, 2.86),没有ATP的快速VT的ICD治疗(HR, 2.83),以及没有ATP的慢速 VT (< 200 beats/min)的ICD治疗(HR, 2.39)。
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适当或不适当的ICD治疗或ATP治疗与风险增加无关。模型IV评估了ICD治疗次数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两次及以上适当的ICD治疗与第一次ICD治疗后的风险增加无关。
参考资料: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51412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整理于FDA说明书、DRUGS及网络,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医伴旅立场,亦不代表医伴旅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页面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主治医师,本站只做信息展示,不销售药品。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