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TOP

Tebentafusp在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中显示出活性

作者
郭药师
阅读量:761
2025-01-21 05:26:07

Tebentafusp是一种新型双特异性分子,由亲和力增强的T细胞受体与抗CD3效应因子融合而成,可以引导T细胞靶向gp100阳性细胞。根据在欧洲医学肿瘤学会(ESMO) 2020年免疫肿瘤学虚拟大会(Abstract 64MO)上发表的2期研究结果,Tebentafusp在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临床益处,包括目标病灶减少。

研究人员注意到,gp100在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中高度表达。

2期试验: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多中心2期研究,评估tebentafusp对HLA-A*0201阳性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1期确定2期的剂量为68μg。

所有患者在24个中心每周接受静脉注射治疗,第1周期,第1天,20μg;第1周期,第8天,30μg;第1周期,15天以上, 68μg。

试验结果:

tebentafusp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5%,均为部分缓解。45%的患者病情稳定。

中位缓解时间为8.7个月。在116例可评估的肿瘤患者中,44%的患者目标病灶减少(包括免疫相关反应)。

中位随访19.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6.8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2%和4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8个月。在目标病灶减少的患者中,12个月的总生存率达到86%。

最常见的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通常是皮肤问题,可能与靶向gp100阳性黑色素细胞或T细胞活化引起的细胞因子介导有关。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发热(80%)、瘙痒(67%)和寒战(64%)。

有趣的是,64%的患者在使用tebentafusp后7天内出现皮疹,他们的中位总生存期(22.5个月)优于未出现皮疹的患者(10.3个月)。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主要终点指标仅显示5%的客观缓解率,但44%的患者的目标病灶减少。研究人员一步指出,目标病灶减少的患者的12个月时的总生存率从62%提高到86%。

研究人员表示,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通常是可预测和可控的;此外,在最初几次给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均有所下降,并且与所描述的作用机制一致。

参考资料:
ASCO官网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

临床招募
新药免费用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
医伴旅公众号
扫一扫 添加企业微信
做您身边的贴心健康咨询管家
医伴旅官方微博
扫码关注 有问必答
了解医药信息 关注临床动态
最新药品信息
新上药品信息
在线留言
注:医伴旅尽快与您联系,我们承诺严格保护您的隐私
点击提交
医伴旅是一家专业从事跨国医疗咨询的公司,本着“健康至上,医疗全球化”的理念, 公司将O2O的概念引入跨境医疗服务行业,专注为中国患者寻找全球优质医疗资源,让国内患者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联系我们 :24小时客服在线
400-001-2811
关于我们
邮箱 : service@1blv.com
医伴旅公众号
医伴旅医学顾问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5)第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