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2.57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2015年,乙肝共造成88.7万人死亡,主要原因是肝癌和肝硬化等并发症。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即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围产期或幼儿期发生的母婴传播是导致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WHO指出,全球死于乙肝的病例中,有21%是在围产期感染的。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越小,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越大。在围生(产)期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HBV)后约有90%以上的人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有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目前关于孕期使用替诺福韦酯(TDF)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数据很少。
研究者纳入了200名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并且HBV DNA水平高于200000 IU/ml的孕妇。参与者按1:1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常规护理(无抗病毒治疗),另一组接受TDF治疗(每天口服300 mg),从妊娠32-34周服药到产后4周。对参与者随访至产后28周。所有的婴儿均接受免疫预防。主要终点是评估母婴传播感染率和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TDF的安全性、分娩时HBV DNA水平低于200000 IU/ml的比例、产后28周HBsAg或HBeAg的转阴率或血清转换率。
产后28周,TDF组的乙肝母婴传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ITT分析:5%[5/97]vs.18%[18/100],P=0.007;PP分析:0 vs.7%[6/88],P=0.01)。TDF组的母婴安全性与对照组相似,如出生缺陷率(2%[2/95]vs.1%[1/88];P=1.00),不过TDF组母亲的肌酸激酶水平增加的比例更高。停用TDF药物后,TDF组母亲谷丙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比例更高(45%[44/97]vs.30%[30/100],P=0.03)。孕产妇HBV血清学结果在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对孕晚期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超过200000 IU/ml的孕妇使用TDF治疗,与仅接受护理而不抗病毒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可显著降低HBV的母婴传播率。
目前获批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替诺福韦二代TAF),可以有效地减缓肝细胞中的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损伤程度。获取最新乙肝治疗药物(替诺福韦、替诺福韦二代TAF),患者可以咨询医伴旅。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