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临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回顾性分析显示,在开始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治疗前,患者应进行乙肝病毒(HBV)感染筛查。
作者分析了从2001年至2010年开始TNF拮抗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8887名患者的数据;52%的患者在治疗前接受了HBV筛查。结果显示,基线检测23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其中9名患者(39%)HBV再激活。在未知HBV状态组(N=4267)中,2名患者(0.05%)出现HBV再激活。对于这11名患者,从第一次TNF拮抗剂治疗到HBV再激活的中位时间为48个月;这些患者都没有出现肝功能衰竭。
在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抗-HBc+)的178名患者中,没有出现HBV再激活。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5名HBsAg+患者中有1名发生HBV再激活,而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18名患者中有8名发生HBV再激活(P=0.61)。
0
“我们的数据支持TNF拮抗剂治疗前进行HBV筛查及对HBsAg+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作者表示,“另一方面,有既往HBV感染史的患者HBV再激活的风险较低,因此说明了在这个队列中治疗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时TNF拮抗剂的安全性。”
慢性肝炎是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病因。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中表示,我国约有9300万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约2000万例属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属于传染性疾病,长期会引起肝增大、肝硬化等情况,病情严重会影响肝功,而肝硬化形成后,中晚期表现逐渐明显且严重,晚期会直接有癌变可能。
乙肝抗病毒药物TAF(Tenofovir,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在2016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被誉为"有史以来抗病毒效果最强的乙肝药物",TA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代表了目前乙肝治疗的最高水平。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 免责声明 ] 本页面内容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持有医疗专业资质的人员用于医学药学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所涉药品可能未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不适用于中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如需治疗,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本站不提供药品销售或代购服务。